甚麼是社企
一般而言,社會企業(社企)是一盤用以達致某種社會目標的生意,例如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支援少數族裔、推動公平貿易、建設共融社區等範疇。社企以商業手法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社企所賺取的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本身業務,以增加其社會效益;反之,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並非唯一目標。目前,香港的社企沒有統一的定義,暫時亦沒有相關的社企法律及註冊制度。
社企小知識
社企這個名稱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已在英國出現,至今已三十多年。香港政府多年來持續促進跨界別協作,亦成立不同基金鼓勵各界以社企創新思維關愛社會。
社會福利署於2001年開展「創業展才能」計劃,透過撥款鼓勵非政府機構開設小型企業/業務,支援及推動殘疾人士就業,成為了推動香港社企發展的重要一步。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亦一直透過不同渠道積極推動香港社企發展,例如於2006年起推行「伙伴倡自強計劃」,資助社企項目以協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自力更生及提升他們的技能及就業能力;2008年開始資助由香港中文大學所舉辦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於2007年首創的跨院校比賽,於大專院校推廣社企精神,培育年青人構思及實踐社企計劃;以及贊助一年一度由香港社會創業論壇主辦的社企民間高峰會等,擔當著推動社企發展的重要角色。
社企以自負盈虧的模式營運,主要收入來自產品及服務銷售,跟傳統非牟利機構或慈善團體主要依靠捐款或贊助營運的模式有所分別。然而,若個別社企已獲香港稅務局確認為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便可以接受捐款或贊助。
社企跟企業一樣需要自負盈虧,然而賺取利潤不是社企的唯一目標。社企設利潤分配限制及資產鎖定,其餘再投資用作業務發展,從而達至更大的社會效益。
可以,一般擁有良好企業管治的社企將發放花紅或獎金予員工的安排交由公司董事局成員表決通過。申請加入《社企指南》 的社企,須簽署聲名以符合下列兩項準則:
- 發放給股東的紅利不超過年度所得盈利的35%;及
- 購置或擁有的資產,没有轉移至其他私人公司或個人名下
社企須遵循法例報稅及繳稅。惟根據《稅務條例》(第112章)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屬公共性質的慈善機構或慈善信託名單上的公司將獲豁免。
雖然現時香港沒有相關的社會企業法律及註冊制度,但巿民可以從不同渠道找到社企的產品及服務,《社企指南》便是其中一個廣泛被參考的平台。其他渠道包括民政事務總署推出的「社企有建樹」網站及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推出的「社企認證計劃」等。巿民亦可透過不同的社企資助計劃認識更多由政府資助所開辦的社企,包括: 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以及社會福利署「創業展才能」計劃等。
我們常常以「三重底線」(社會公益、經濟效益、環境永續)來說明社企的獨特價值。這種三重底線的關係,其實是一個循環不息的互動。與一般社會服務機構之不同,社企除了要有明確的商業目標以維持其營運外,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環境永續的理念。社企所持守的社會目標以及對環境的關注,成為推動它們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因此,「社會目標」、「商業目標」以及「環境永續」皆是缺一不可的元素。
良心消費和責任採購是在購買和採購過程中考慮社會、環境和道德因素的重要概念。
良心消費是指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個人或消費者考慮社會、環境和道德因素的消費行為。透過選擇符合對環境友善、公平貿易、人權保護或動物福利等標準的產品,支持社會企業或本地小型企業,避免支持環境破壞、不公平勞動條件或不道德商業實踐的產品,個人可以以自己的消費選擇和行動,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
責任採購則強調在企業進行採購時,不僅價格和品質是關鍵考慮因素,也要考慮供應商的社會責任、環境影響和道德標準。通過選擇符合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產品或服務,支持社會企業或本地小型企業,遵守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標準等,企業可以推動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並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良心消費和責任採購的重要性在於促進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維護環境、社會公正和個人價值觀。這些行為不僅對企業和組織具有積極影響,也對個人對創造更好的世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