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集作

手帕集作創辦人彭小燕:改變、妥協,繼續做自己相信的事 

 


手作市集人來人往,一對父母行經手帕集作的攤檔,看見人手縫製的手帕表現得相當興奮,原來他們曾經因為女兒的學校活動試過造手帕,驚覺人手縫製手帕很難,因此見到人手造的手帕便覺驚奇。手帕集作創辦人彭小燕說一般人總以為手帕很易做,不理解當中的手藝,「不是剪兩三下就做到,是手工來的,你自己試下就知道。」縫製手帕的確不容易,經營手帕集作更是艱難。

彭小燕最初跟兩個年輕人一起創辦手帕集作,希望善用布料,將從專業棉布生產商回收得來的全棉布辦及剩布,透過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人手縫製,生產可循環使用的手巾帕,藉此推動環保。

手帕一直交由女工會製作,彭小燕大讚他們手工好,形容是「超越我要求,很值得驕傲」,但回想最初合作,還是要磨合。

手帕製作很嚴謹,布邊要幼,女工會起初做不到,一邊研究一邊做,製作很慢,彭小燕到場了解,見到女工會的姨姨和叔叔好努力在想辦法,反而開始欣賞他們,「很多人會直接說做不到,但是他們很有心機,也會找你商量。」她直言,女工會著緊手帕質素,期望成品完美,跟內地成本低卻質素難求的批量生產不同。

手帕集作創辦四年,最初兩年只做手帕,但近年產品變得多元化,還有蜂蠟保鮮布、可重用化妝綿、布口罩等,目的都是為了鼓勵人們減少使用即棄物品。

彭小燕從不主動推銷產品,有時人客買得多,她更會反問是否真的用得著,「我不想為銷量而硬推,如果沒有真正需要,就無謂囤積。」有人形容她傻,但是她說要繼續做自己相信的事。

「口講環保很容易,但都市人的習慣,一時三刻很難改掉」,彭小燕堅持每樣產品、以致包裝都要傳遞環保、不用即棄物品的教育訊息,令大眾多角度反思現行的種種生活習慣。

開業以來,不少大企業來訂購手帕送予員工、曾經跟國際知名的品牌合作,將公司標識印到手帕上作商務紀念品、亦有不少寄賣點供客人親身選購、甚至有人買來當另類「散水餅」等。業務似乎發展得不錯,但至今仍然只能維持在收支平衡。

近半年彭小燕全身投入手帕集作的工作,更了解自負盈虧有難度,坦言自己都有所改變,譬如開始接受社企的定位、生產更多元化的產品、更主動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理念和工作,她說:「既然決定要做,就要想辦法做下去,做下去才可以繼續教育。」她亦寄語其他社企多些跟外界分享;又笑指手帕集作很幸運,一直有不少傳媒報導,多了人認識,對社企的幫助很大,建議其他社企都可以多思考怎樣吸引傳媒報導。